陈兴良的著作(陈兴良的著作有哪些)

qq745048485 2024-11-13 阅读:4

为大家整理的法律人值得读的十本书,供大家参考。

陈兴良的著作(陈兴良的著作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广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

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

广东省法学会劳动关系研究会副总干事

广州市律师协会劳动法委员会副主任

一、[德]卡尔·拉伦茨著:《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陈爱娥译。

推荐理由:读完该书,如果理解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就会觉得法学是富含技术性的专业学科,需要经过潜心的修炼,才能有所领悟,不是各种杂学靠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就完事的。

二、[台]王泽鉴著:《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推荐理由:王泽鉴先生是台湾的法学家,他的著作等身,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学习民法的入门好书,《民法概要》此书值得推荐。民法是众法之基础,建立了法律上的基本概念、体系构造和利益衡量、价值判断的思考方法,此书对把握法律的解释适用和论证说理,有很大帮助,这是学习法律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推荐理由:此书对我国民法总则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进行了较好的梳理和总结,对民法各基本范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读王利明先生的民商法研究系列,虽然这些大部头有点费时间啃,但在实际处理法律事务中,有不少可以参考借鉴的内容,对说服法官判案,对梳理相关问题有不少启发。

四、陈兴良著:《规范刑法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推荐理由:学习中国刑法,得找一本体系性好的,能反映新近刑法修正案的刑法书,此书包含总则和分则,对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容有新的阐释,此书是陈兴良众多著作中代表性的刑法教科书,新修订的版本反映了刑法各修正案和司法解释的新内容。

五、黎建飞著:《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理由:2007年是中国劳动立法的重要年份,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颁布,是值得法律人关注的。对于原来旁落一边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逐渐回归到了应有的位置。此书体系完整,一书在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前沿问题、实务问题可以系统了解,是目前同类书中较新的适合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阅读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科书。

六、侯猛著:《中国人民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理由:研究人民法院的书有一些,但此书作者关注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比较新颖独到的,该书关注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法院对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影响力,这些研究对理解中国司法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创新的观点。

七、徐昕著:《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推荐理由:私力救济为传统理论研究所忽视,此书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作者立足本土经验、运用跨学科方法,挑战了私力救济的流行观念,从全新视角及公力救济、司法和法治问题,试图打通程序法与实体法、法学与社会科学的隔阂,探索一种迈向社会实践的法学。

八、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理由: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最普通的目的是描述和预测。执业律师研究法律是为了得知法律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表达着法律,并使他们能够预测法院将作出什么决定和说服法院去作出这样的决定。此书运用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和评论了美国程序法、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等主要法律领域的基本原则。此书对于希望全面了解西方法律制度、特别是英美法系的法律原则体系、价值基础、立法宗旨和运作程序的中国读者来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观点。可惜我手头没有此书的较新修订版本。

九、黄宗智著:《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理由:此书汇集了作者学术研究的精华,作者一贯强调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的“内卷化”、“过密化”理论。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作者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此书对我们了解现时中国的法律和社会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十、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理由:冯先生的该书是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文化传统,其英文讲座整理后在美国出版的。自英文版原书问世以来,迄今已有法、意、西、南、捷、日、韩、中文等近十种译本出版。它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中国人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中,流布最广、影响的一部。该中文版是赵复兰翻译的。边读英文原著,边对照中文翻译,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习英语和领略中国文化,两不相误。在似乎功利的法律科学之外,回味一首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再吟诵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的困惑豁然开朗。

公开履历显示,周光权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陈兴良教授学习刑法学,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加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挂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2018年3月至今,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法学教学20多年间,周光权潜精研思,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1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推动了我国刑法学的发展。

周光权曾挂职担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对司法实践有着独到理解,他试图打破刑法教义学桎梏,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藩篱。

在《刑法公开课》一书中,周光权对“基层实务扫黑扩大化和凑数现象”有专门的反思和批判,“司法高层一再表明,扫黑除恶过程中对真是黑社会的,一个不放过;如果不是真的黑社会,一个不凑数。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司法实务中的错案就会减少。但是在基层的实务当中,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打黑扫黑扩大化和凑数的现象。”周光权说。

此外,周光权还在上述专著中对正当防卫辩护难、正当防卫认定的司法偏差,特别是死者为大的司法观念,以及司法上的不敢担当,不敢正确适用刑法第20条等问题有所批评。

值得一提的是,周光权还多次被聘为最高法、最高检的“特邀咨询员”,并受邀参加“两高“座谈会。2017年2月17日,最高检召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的意见。座谈会上,周光权建议检察机关深入分析近年来发生的冤错案件,进一步健全防范冤假错案的长效机制,努力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曾建议提高醉驾入刑门槛、遏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犯罪

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周光权频频就刑法实践中的痛点问题发声、建言献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贩卖假口罩、暴力抗拒防疫检查、谎称感染病毒编造谣言等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也引起了周光权的关注。他发现,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未能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突破法律“从重”“从严”“从快”:有的地方为追求“首案”,将从立案到判决的时间缩短为3小时。

周光权就此呼吁,司法需要在程序中发现真相,正常的时间消耗、听取控辩双方意见必不可省,才能保证不出错或尽量少出错。此外,司法程序也不能过于追求效率,必须要考虑公正,而且要在公正和效率间取得某种平衡。

自2019年起,“醉驾”已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的“第一犯罪”,醉驾一律入刑后带来的高犯罪率等问题也引发广泛探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光权就此呼吁,应当适度提高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入罪门槛,因醉酒导致被告人无法安全驾驶的,才构成犯罪,从而减少犯罪发生率。他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醉驾成为刑事追诉的第一犯罪对于国家、社会和醉驾者来说,都是特别巨大的损失,值得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光权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谈如何遏制人脸识别技术滥用问题。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落地的同时,非法获取、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数据及关联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发放及催收贷款等犯罪高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光权呼吁从宣传教育、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法律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有效遏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犯罪。

“刑法学者应保持理论上的反思能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

《正义论》——罗尔斯。正义论是一部学术内容丰富、思辨难度颇大的著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本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西方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拓展资料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全书共6卷31章,其中上册是3卷19章,下册是3卷12章。第1卷主要谈法和法的精神的一般概念以及法律和政体性质与原则的关系。第2卷讲的是法律和国家安全、法律和战争、宪法与政治自由、刑法和国家税收与公民自由的关系问题;第3卷专论法律与气候、土壤、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习惯的关系。第4卷谈法律和贸易;第5卷谈法律和宗教的关系,各种部门法的使用范围等问题;第6卷主要追溯法国法律的起源和变革。

百度百科-论法的精神

百度百科-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专著:

1.《诉讼证明原理》,(合著:吴宏耀、魏晓娜),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第五届中国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2.《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宋英辉、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

3.《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参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该书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司法部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合著,第四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译著:

1.《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原著:[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合译:吴宏耀,魏晓娜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参著:

1.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第六章“诉讼认识”),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江伟主编:《统一证据法建议稿及理由书》(证据法“一般规定”的条文及其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宋英辉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第八章“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第十章“公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编“证据”:第102条至第204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

1.《对设立非法物证排除规则的质疑》,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4期。

2.《简论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主要证据的概念与范围》(周士敏、吴宏耀),载《法学》1998年第7期。

3.《论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论基础》,载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编《中国政法大学优秀论文选集》(1998年卷)。(该文获1998年中国政法大学校庆优秀论文一等奖。)

4.《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2000年全文转载;被美国耶鲁大学全文翻译并收入“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YALE UNIVERSITY RIS Publishing Center Course Materials Packet(LAW21179_Pkto9) ]。该文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回顾与前瞻》(樊崇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2期。(《法学复印资料-诉讼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获《人民检察》杂志社1999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6.《中国刑事庭审制度的改革与特色》(樊崇义、吴宏耀),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

7.《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学文稿》2000年创刊号。

8.《刑事自诉制度研究》,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9.《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10.《刑事证据前言问题研究》(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上),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11.《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建构》,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2期。(该文获《人民检察》杂志社2001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12.《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第3期。

13.《刑事证据前言问题研究》(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下),载《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4.《联性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第4期。

15.《传闻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6期。

16.《意见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

17.《英国逮捕制度新发展》,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8.《酌定不起诉决定的实体效力》(樊崇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19.《侦查讯问制度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20.《刑事证明标准研究述评》,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1.《论证据裁判原则》,载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法律应用研究》2001年第六期。

22.《论刑事证据规则极其制度构建》(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3.《诉讼证明论纲》,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杂志》(第十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4.《诉讼认识之结构分析》,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5.《社会认知背景下的诉讼认识》,载王敏远主编《公法》(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试论裁判事实的客观性》,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7.《口供问题的真相》,载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28.《论证据的自由评价》,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现代法视野下的刑事诉讼》,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三期。

30.《刑事侦查中的事实发现》,载郝宏奎主编《侦查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四期。

32.《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六期。

33.《事实与规范之间》,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出版社2004年版。

34.《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吴宏耀、张燕),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12期。

35.《双重视角下的案件事实》,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刑事诉讼致力于事实真相么?》(托马斯·魏根特著),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短论

1.《刑事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载《检察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5版。

2.《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13日第3版。

3.《权利行使的限度》,载《中国妇女报》2000年12月2日第4版。

4.《刑事诉讼证明解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12月7日第3版。

5.《我国证据立法势在必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1日第3版。(《法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6.《权威性知识与诉讼证明》,载《法制日报》2000年12月17日第3版。

7.《证言的可信性与证人出庭作证》,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2月10日第4版。

8.《质疑“私自录音不得作为证据”》,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4月7日。

9.《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载《法制日报》2001年4月15日。

10.《我国应当确立行政简易裁判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22日。

11.《刑事证明标准与非至上性》,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1日。

12.《刑事证明与检察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10日。

13.《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争》,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12日。

14.《包公断案中的臆断》,载《深圳法制报》2001年10月

15.《证明标准的立法视角》,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26日

16.《证明标准与现实中的刑事裁判》,载《检察日报》

17.《法律真实与人权保障》,载《检察日报》 2001年11月13日

18.《证明标准与裁判事实》,载《人民法院报》 2002年2月

19.《刑事证明标准的背面:无罪裁判》,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3月

20.《证据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载《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21.《法律平等保护的两张面孔》,载《法制日报》2004/12/3

22.《如何准确理解诉讼法学意义上的案件》,载《检察日报》2004/12/15

23.《关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载《法制日报》2005/6/1

24.《北京规则检讨》,载《法制早报》2005/6

25.《监狱不是完整意义的侦查机关》,载《检察日报》2005/8

26.《开庭审理前,检察机关可以撤诉》,载《检察日报》2005/9/15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