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罪已经过追诉时效的,也应当对前罪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刑法》第七十七条并未规定所犯新罪必须在追诉时效之内才能撤销缓刑,因此行为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但是该新罪系在缓刑考验期满之后被发现,即使发现时该新罪已经过追诉时效的,也应当对前罪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扩展资料
第三,系争情形下撤销缓刑符合“举重以明轻”的解释原理。如上所述,《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了应当撤销缓刑的第三种情形,即违反相关缓刑的监管规定或者禁止令,情节严重的。首先,违反相关缓刑的监管规定或者禁止令,并无“时效”限制,应当无争议地“撤销缓刑”。
其次,无论是从社会危害性还是从人身危险性角度考量,实施新罪(违反刑法规定)均比违反相关缓刑的监管规定或者禁止令更为严重。因此,在违反性质较轻规定即应当撤销缓刑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对性质较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情形不撤销缓刑。
法律分析:缓刑考验期满后才发现有新罪按照累犯来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第七十七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法律上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并且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根据最后一条的规定可以知道,缓刑期间是可以搬家的,但是要变更居住地,要经考察机关批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是指遵守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自觉服从公安机关、所在单位以及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是指按照公安机关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如报告自己的思想、改造和遵纪守法情况等。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不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在地域外出医病、探亲等,也不得组织、发动公民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4、需要迁居的,要提出申请,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才可以办理迁出登记。外出经商,也需事先经县公安机关允许。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