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录时光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写日记、拍照、发朋友圈。
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家里也没有电脑,所以日记是我唯一的记录方式,持续写了好多年,只可惜高中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想不开。撕了好几本日记,现在想想还挺可惜的。
后来有了手机,开始用照片记录生活,不过我的第一只手机才30万像素,内存也不大,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多,还特别糊。
那个时候还没有朋友圈,我就在QQ空间里写日记,比起传统的日记,QQ空间可以上传照片,文字+照片的方式让我着迷,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想着怎样装扮我的空间,让他变好看又吸引人。
再后来就是朋友圈啦,因为真的很方便,随手打开就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也不用写很多内容,偶尔的碎碎念,也是一种记录方式。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我始终没有放弃传统的日记,因为不是所有心情都适合分享的,有一些时光,值得我细细品位,珍而重之,对于这些内容,我还是习惯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
我想等我老了,到了喜欢回忆旧时光的年纪,这些都是我的宝贝。
目前在用的计时方法采取的是二十四小时制计时法,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有几种:干支计时法,十二时段计时法,更点计时法,漏刻计时法等方法。
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扩展资料漏刻计时法: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二十四小时制:在二十四小时之中的时间书写的格式为“小时:分钟”,或者为“小时:分钟:秒钟”。不足10的数字前面要补充一个零。这个零在小时部分并不是必须的,但却非常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体规定的计算机应用中。
在精确度高于秒的环境下,秒后可使用十进制来表示,小数点后面的部分跟在小数点或者点符号的后面。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一天开始于早子时,每天的最后一分钟开始于夜子时之初而结束于夜子时之末24:00。
某一天的24:00等于下一天的00:00。数字时钟显示从00:00到23:59,它从不会显示出24:00。这样,从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确的确定新一天的开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确的确定一天的结束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小时制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是古代纪年法。
古代纪年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它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年号纪年,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
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干支纪年介绍
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
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
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大自然记录时间的踪迹有多种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太阳: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从而确定了一天的时间。
2.树木:树木的生长过程可以反映出年轮的时间,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可以得知年份和季节的变化。
3.月相:月亮的圆缺变化可以反映出月相的时间,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出日期和时间。
4.动物活动: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活动时间和规律,如早晨鸟类的鸣叫和夜晚昆虫的出没,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活动来确定时间。
5.自然景观: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如春天芽发,秋天叶落,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来确定季节和时间。
这些大自然记录时间的踪迹,都是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来得知时间和日期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