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欺诈行为有哪些?票据欺诈行为有哪些类型

qq745048485 2024-11-24 阅读:1

票据欺诈行为,是指以票据为载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伪造、变造、或者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等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票据欺诈行为有哪些?票据欺诈行为有哪些类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票据欺诈行为包括以下几种行为:(1)伪造、变造票据;(2)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3)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4)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骗取资金;(5)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6)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7)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前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下列情形,应当认定票据无效:

1、欠缺法定必要记载事项或者不符合法定格式的。

《票据法》第九条规定“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必须符合本法的规定。票据金额、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对票据上的其他记载事项,原记载人可以更改,更改时应当由原记载人签章证明。”

《票据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

(一)、表明“汇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收款人名称;

(六)、出票日期;

(七)、出票人签章。

汇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汇票无效。

《票据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本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

(一)、表明“本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承诺;

(三)、确定的金额;

(四)、收款人名称;

(五)、出票日期;

(六)、出票人签章。

本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本票无效。

《票据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支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

(一)、表明“支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出票日期;

(六)、出票人签章。

支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支票无效。

2、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票据法》第十五条之规定,丧失票据的申请人通过公示催告程序,由人民法院法院依法判决宣告丧失票据无效的,已丧失的票据无效。

3、伪造、变造的票据无效。

《票据法》第十四条规定“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伪造、变造票据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事项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票据上的签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票据上其他记载事项被变造的。

在变造之前签章的人对原记载事项负责;在变造之后签章的人,对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不能辨别是在票据变造之前或者之后签章的,视同在变造之前签章。”

4、票据金额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

《票据法》第八条规定“票据金额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

5、签章不符合规定的票据无效。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七条:

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

(一)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二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二年;

(二)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六个月;

(三)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六个月;

(四)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三个月。

票据的出票日、到期日由票据当事人依法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一百零二条:

有下列票据欺诈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变造票据的;

(二)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的;

(三)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

(四)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骗取资金的;

(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

的;

(六)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的;

(七)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前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票据无效

【答案】:A,B,C,D,E

根据《票据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有下列票据欺诈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伪造、变造票据的;②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的;③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④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骗取资金的;⑤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⑥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的;⑦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前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法律分析:

诈骗案件的种类主要有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等金融诈骗,以及普通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诈骗案件。诈骗案件,是指利用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等欺骗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构成的案件。犯罪分子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使受害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自愿将财物交出或承诺犯罪分子的某些要求。罪犯作案前常研究事主的愿望和要求,冒充相应的身份行骗。有的罪犯习惯于假冒某种身份,有的罪犯可根据不同情况假冒多种身份。为假冒某种身份,罪犯常伪造证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衍生问题:

诈骗罪的定性标准是什么?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1、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2、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3、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4、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