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司法独立(如何司法独立)

qq745048485 2024-11-25 阅读:1

司法独立的原则是什么?司法独立启蒙思想家在反对第七世纪和第十八世纪的封建制度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现代司法制度的基础之一。它是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理论的衍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各国在宪法和法律中相继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如今,经过世界各国长期司法实践,司法独立已经有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成熟理论,并逐渐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公认的司法独立标准。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司法过程是追求理性的“公平”和“正义”的过程。尽管永恒的公平与正义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它们可以通过整个社会认可的公平与正义标准,并受到整个社会的统治。确定并确认了一个社会认可的机构。该机构是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成为公正的中立和裁决者。独立行使司法权力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独立是公正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性,公正就失去了保证,无法讨论。”司法独立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正义的工具。司法独立,特别是从行政机关独立,本身没有终极价值。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价值。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另一位实现价值法官以公正无私地解决争端。”所谓司法独立是指为了确保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及其官员独立行使司法权力。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受任何外部组织或个人的干预司法独立的具体含义应包括司法权的独立,司法机关及其法官的独立以及司法独立。司法独立的广义和狭义意义,对司法独立含义的理解包括对司法,司法权力和司法机关的理解,更普遍的观点是司法机关是司法机关。机关或法院,司法权是司法权或法院的权力,而正义是审判,所以司法独立就是司法独立。例如,《美国联邦宪法》第1款规定:“美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在任何时候设立的下级法院。”日本宪法第1条规定:“所有司法权均属于最高法院。法律依法设立下级法院。”中国法律理论普遍认为,司法机关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司法机关仅指法院或国家司法机关。

如何实现司法独立(如何司法独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种观点认为,司法机关仅包括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另一观点认为,除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外,还包括司法行政机关,甚至有人认为公安机关也应当属于司法机关。纵观我国高校的所有法律教科书,结合我国的司法制度,笔者认为,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的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应当属于行政权力范畴。在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广义上的司法独立是指司法独立和检察独立。由于司法独立可以最好地代表和反映司法改革的方向和意义,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狭义的司法独立意义上,即司法独立。在结构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和在程序意义上的司法独立通常被用在两种意义上。首先是结构性含义,它是指司法机构独立于其他机构,团体和个人的司法独立性,因此司法独立性是“国家权力的结构性原则”。关于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主张“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更容易理解。尽管我国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但更多地侧重于机构的分离和权力的分立,而且缺乏制衡权力的程序。第二是程序上的意义。司法独立的目的是保护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司法权,以维持程序的合法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司法独立属于“技术司法规则”。司法独立的两个含义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证;后者是司法独立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含义和价值。司法独立的含义不仅指前者,也指后者。就是说: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抵抗力是在行使其权力时仅服从法律。侵入性,法院的独立性和法官的独立性意味着司法权的独立性,法院的独立性和法官的独立性。司法独立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法院独立性是司法独立性的系统体现,包括法院与非法院机构的独立性以及法院的相互独立性;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最高形式,是司法独立的根本体现。法官不仅独立于其他专业的公民,而且独立于其他法官。法院的独立性和法官的独立性是司法独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子。”法官的独立性意味着“法官既不是自己也不是政府”。

法院的独立性和法官的独立性是相互继承的,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国法学家亨利·鲁米斯(Henry Loomis)所说:“法官作出决定的那一刻,他受到其他意见或任何形式的外部力量或压力的控制或影响,而该法官已不存在。即使他的决定受到其他意志的轻微影响,他也不是法官。。。法院必须不受胁迫,不受任何控制和影响,否则法院将不再是法院。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中外学者的基本观点来看,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含义就政治层面而言,司法独立指司法权独立,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第二层含义是法院独立,法院独立是司法权独立的制度表现,包括法院独立于非法院机构和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含义是法官独立,既独立于其他职业的公民又须特别强调法官与法官之间的自主性,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最高形态。法官个人独立与法院独立是司法独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法院独立,单个法官无法履行其职责;同样,如果法官不能免于其独立审判可能会带来的种种担心,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审理与判决,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独立。法院独立审判与法官个人独立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结构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好的结构,组成部分豪无根据,没有组成部分,结构毫无意义

(一)加快全国人大立法步伐,尽快确立司法独立地位,使其合法化,制度化。

无法不立,失去了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法理支持,本应合理的司法独立制度也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不要全盘照搬外国的“三权分立”制,但可以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司法制度。

(二)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为司法独立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当前,要实现司法独立,还有很多政治体制上的障碍。要实现这一个目标,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包括司法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机关职能,把一些机构重叠,运行效率低,职能错位的部门进行撤并优化,为司法独立的进一步实现扫清障碍,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观念。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封建儒家思想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这为“人治思想”的盛行,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土壤。但是一个政治成熟的法治国家,是容不下“人治”思想的。因此,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司法独立,就一定要加强法制宣传,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媒介,利用文字,视频,音乐,图画,声音等手段来宣传法治,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早日实现。

(四)完善人大代表和纪委监督司法机关机制,确保“司法独立”阳光运行。

按照我国现行的司法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和纪委都有权监督司法机关的职能行为。因此,完善这一个机制,需要人大和纪委在不泄密、不影响、不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办案的情况下,切实地对司法机关执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论司法独立

内容提要: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

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

义。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必要的

制度重构。司法独立和对司法的监督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两者的出

发点都是要实现司法程序和实体的公正,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完

善对司法的监督是处理好两者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司法独立制度构建司法监督

一司法独立的含义概述

对司法独立含义的理解,关系着司法独立原则的贯彻,而要全面正

确地理解司法独立,必须知道什么是司法。在其他国家,普遍的观点

认为,司法、司法权和司法机关既不同于立法、立法权和立法机关,

也有别于行政、行政权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即审判机关或法院,司

法权即审判权或法院的职权,司法即审判。例如,美国《联邦宪法》

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

设立的下级法院。”日本《宪法》第76条第1款规定:“一切司法权

属于最高法院及由法律设置的下级法院。”[1]正因为如此,司法

独立也称为审判独立。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司法机关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狭义的司法机关指法院或国家审判机关,但对广义的司法机关

的范围认识却不统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认为除法院

外,还包括检察机关;第二种认为行使国家审判权、检察权和管理司

法行政工作的机关都是司法机关;第三种认为除了第二种观点以外,

还包括公安机关。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中的所有法学教材,一致认为中

国法中的司法权既包括审判权,也包括检察权,我国的司法体制也体

现了这一点,称法院、检察院为司法机关,这在中国是约定俗成的。

狭义的司法含义没有争议,也体现了司法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故本文

所称司法采用狭义,界定为:国家确权的中立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

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冲突事实适用法律的活动。

要给司法独立下一个定义,其实并非易事。德国学者将独立而不受

干涉具体界定为八个方面:1.独立于国家和社会间的各种势力;2.独

立于上级官署;3.独立于政府;4.独立于议会;5.独立于政党;6.独

立于新闻舆论;7.独立于国民时尚与时好;8.独立于自我偏好,偏见

与激情。[2]从中不难看出,司法独立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特定司法实

体的法律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以排除非理性干预为内容、为标志。

所以,笔者这样表述司法独立的含义:经国家确权的中立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对冲突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排除任何

非理性干预的法律自主性。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

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美国法学家亨利?米斯也认为:

“在法官作出判决的瞬间,被别的观点,或被任何形式的外部权势或

压力所控制或影响,法官就不复存在了┅┅法院必须摆脱胁迫,不

受任何控制和影响,否则他们便不再是法院了。”[3]宪法从审判权

(狭义的司法权)运行的角度确定司法独立原则,而亨利?米斯则精

辟地表述了法官独立、法院独立的重要性。从中外学者的基本观点来

看,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含义就政治层面而言,司法

独立指司法权独立,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第二层含义是法

院独立,法院独立是司法权独立的制度表现,包括法院独立于非法院

机构和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含义是法官独立,既独立于其他职

业的公民,又须特别强调法官与法官之间的自主性,法官独立是司法

独立的最高形态。法官个人独立与法院独立是司法独立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没有法院独立,单个法官无法履行其职责;同样,如果法官

不能免于其独立审判可能会带来的种种担心,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审理

与判决,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独立。法院独立审判与法官个人独立之间

的关系就如同结构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好的结构,组

成部分豪无根据,没有组成部分,结构毫无意义。[4]正因为如此,

绝大部分国家的司法独立都十分强调这两个方面,据对世界142部成

文宪法的统计,有105部宪法规定了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5]如德

国基本法第97条规定:“法官具有独立性,只服从宪法和法律”;日

本宪法第76条规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独立行使职权,只受本宪法和

法律的拘束”。保障法官独立也是现代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尤其是法官

制度的核心,对于法官的资格、任命、任期、薪俸、惩戒、免职、退

休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主要的制度和措施有:一由法律家充

任法官;二高度集中的任命体制;三法官的身份得到法官不可更换

制、高薪制、专职制和退休制等制度的切实保障;四严格的弹劾惩戒

程序。[6]而我国,虽然法官法第八条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为法官独

立行使职责提供了保障,并也已正式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

利国际公约》,承认法院内部实行法官独立审判,以顺应世界潮流。

[7]但实际上法官并未能够独立。不论是从法院的内部结构还是从审

判方式来看,包括上下级法院的关系及法官个人和法院的关系,中国

的司法制度基本上建立在机构独立与统一的观念之上,法官个人独立

在整个制度中并没有得到承认。

二司法独立的意义分析

(一)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司法独立作为司法活动的

一项原则,其本身又是由司法活动的本质所决定和要求的。所谓本

质,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事物总是在一定范畴之

内才能进行区别。按照现代政治学的划分,国家的职能大致分为立

法、行政、司法三大块。立法以议事、决策和立制为特征;行政以命

令、统筹和执行为特征;司法以中立裁判为特征。这些不同的特点既

是不同事物的本质特点,又使这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而成为这一事

物,而司法活动不同于立法、行政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裁判。耶林说:

“法律的立场,就如一位公正的调解人,是要评判所有互相竞争的需

要及主张。”[8]公正对于司法裁判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法哲学

家们通常认为公正在解决冲突这一特殊过程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9]而不公正的司法对一个法治社会的损害无比严重,“一次不公正

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

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弄坏了。”[10]为保证具有

如此重要价值的司法裁判的公正性,要求行使该权力的机关和个人必

须中立于争执双方,与争执双方及所争执的问题没有感情和利益的纠

葛,更不能从属于或受制于其中的任何一方。美国学者福布森指出:

“不论成败,也不论好坏,裁判总是法官的使命。不过裁判的正义总

是与中立者联系在一起。”[11]确实,中立并不必然通向裁判正义,

但裁判正义必然要求中立,中立是实现裁判正义的必要条件,没有裁判

的中立性,就不存在公正的判决。虽然中立与独立不是同一含义,但实

现中立要求司法独立。司法不独立,却从属于或受制于他人,法官不

得不服从权势者施加的种种压力,司法岂能保持中立?裁判者的居中立

场一旦被动摇,公正的判决从何而来?我们知道,公正的裁判以裁判者

中立为必要条件,裁判者中立又以裁判者独立为必要条件,换言之,公

正的裁判以裁判者独立为必要条件,无法保障裁判者的独立地位就不

能保证裁判的公正。

(二)司法独立有利于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院和法官不仅是私人之间所生争执的公断人,而且还是行政权力乃

至立法权力的“宪法裁决人”。[12]司法真正独立能够缓解诸多矛

盾,维持社会稳定;司法不独立,导致的结果必然与我们希望和追求

的效果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当事人只要不服

法院的裁判,就可以不断地通过上访改变对其不利的裁判;允许当事人

向司法机关以外的机关和部门申诉,其结果可能是使一方当事人暂时

获得他原来的期望的满足,但是另外一方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手

段获得自己愿望的满足,于是纠纷就这样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最后获

胜的绝不是掌握真理或代表正义的一方,而是在诉讼方面更有耐心和

更有毅力的一方。[13]这样不仅无法解决矛盾,反而促使矛盾的激

化,长期恶化下去,法律在广大群众的心中,只会一纸空文,“三级法

院四个判决八年官司一张白纸”[14]的事例也将比比皆是,

法律的终极权威性将不复存在,法律不再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人

们将寄希望于非法律途径解决本应按法律程序解决的问题,社会的动

荡不安可想而知。只有司法能够独立,才能在公民心目中形成权威,

法院才能成为任何团体和个人在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不公正待遇时的最

后选择,独立公正的审判,使败诉方承认失败并接受最后的结果,这

就缓和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司法独立能够使社会或人们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以满足人们对效益的需要。“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中,效益是一个公认

的价值。表明一种行为比另一种行为更有效当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一

个重要因素。”[15]在司法过程中,法院、当事人都要投入一定的

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它们构成了审判成本,而通过独立公正的

审判,迅速有效地解决社会纠纷的数量和质量就是审判效果,以尽量

少的时间消耗和物质的投入,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公正已成为现代司法

一个综合的理想要求。司法独立,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消除了

许多不合法的影响裁判的因素,节约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降低了

诉讼成本,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裁判的公正和高效。显然,愈接

近于独立的司法愈有利于公平、效率的优化配置;反之,如果司法独

立还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司法效益的实现必将受到很大影响。

在司法改革的各个环节当中,司法独立处于核心地位,犹如文章的中心

思想,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能偏离中心思想,同样,司法改革的各项措

施都与司法独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都围绕并体现着司法独

立的精神。可以说,司法独立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在

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司法独立的历史传统并十分看重“关系”的国度,

司法独立显得尤为重要。当打官司被戏称为“打关系”,我们在付之

一笑的同时,更应该挖掘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现象的制度根源。权大

于法,以权压法的事例也并不鲜见,这些绝不是文明的法治社会所可

以容忍的。

党和国家早已敏锐地认识到司法独立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鉴于我

国保障司法独立的制度尚不健全,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依法治国,推

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司法独立制度的宏伟目标。实现依法治国方略,

司法改革是重点环节,不仅要改造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而且要引导包

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法律理念。虽然制度的改良不

能一蹴而就,但相对于意识形态的变迁而言,毕竟容易得多,况且制度

的建立必然有利于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的推广和普及。

三司法独立的制度构建与设想

司法活动对于立法、行政而言,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被动性。法院

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法官是在被动地适用法律。“行政部门不仅具

有荣誉,地位的支配权,而且执掌社会的武力.立法机关不仅掌握财

政,而且制定公民权利义务的准则。与此相反,司法部门既无军权,

有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的力量和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的行为。故

可正确断言: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

判断亦需要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16]司法部门的弱小必然招

致其他部门的侵犯,威胁和影响,却无从成功地反对其他两个部门。正

如德国法学家沃尔夫甘?许茨所说,“行政侵犯司法,特别是侵犯法官

的独立,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问题。”[17]如果不具备切实可行、

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司法部门不受非法干扰,司法活动处于无法“自

保”的尴尬境地,主持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土崩瓦解,社会将一片

混乱,就无法克服朱总理曾痛心疾首地指出的“司法不公,而国危矣”

的危险局面。因此建立完备的制度来保障司法独立的实现就显得尤为

重要。

(一)改革法院设立体制,确保司法权完整运行,摆脱司法权的地

方化,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众所皆知,由于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人

事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等都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和控制,国家在各地设立

的法院已逐渐演变为地方法院,由此而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相应

的徇私枉法、任意曲解法律、弯曲或掩盖事实真相的现象不断蔓延升

级,使司法的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在地方各级党委或组织部门的领

导掌握司法人员升降去留大权的情况下,同级司法机关要依法行使职

权而不受党委或组织部门领导的某些干涉,显然是不可能的。司法人

员有时难免处于要么坚持原则,秉公办案而被撤职、免职或调离;要

么听之任之,违心办案而保住“乌纱帽”的两难境地!要消除这些弊

病,根本的办法是改变法院的整体构成和运作机制。章武生,吴泽勇

两学者从整体性的角度提出了法院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认为全国各

级法院可以这样设置:

1.最高法院的改革着重于以下三点:第一,借鉴外国经验,对向最

高法院上诉的案件进行限制;第二,最高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不作事实

审只作法律审;第三,取消最高法院对具体案件的批复。2.高级法院

的改革,一是严格控制受理一审案件的数量,使其主要精力放在上诉

案件的审理上;二是完全打乱现行的司法区与行政区重合的法院设置

模式,按照经济、地理、人文等客观因素,从方便公民诉讼的角度出

发,重新划分,全国可以设10个左右的高级法院为普通案件的上诉法

院。高级法院之下可设两个左右分院,这样现有的高级法院机构实际

上可以得到保留,又可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3.中级法院的改

革,应当作为普通案件的初审法院来设置,并应当精简数量,但可设

派出机构。4.对于基层法院应当设简易庭和普通庭两种审判机构,但

以简易庭和简易程序为主;法律规定范围的简易小额案件由简易庭适

用简易程序审理,超出该范围的案件,当事人可选择向基层法院的普

通庭起诉,也可以选择向中级法院起诉。5,对于人民法庭,应当是

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其职权是审理一般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

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法治宣传。[18]这种构想能在很大

程度上克服司法权的地方化影响,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在改革法院

体制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二)建立法官任期终身制度和司法经费的全国统筹制度。前述方案

虽然能够较大程度的解决司法权地方化的不良影响,但由于要大面积

地重构法院体制,工程巨大,在短期内难以实现。[19]在今后一段

时间内,我国的审判机关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以及在人财物方面受

制于地方的体制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因此,建立法官任期终身制是较

为可行的方案。在实行司法独立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其法官都是由总

统或内阁任命,一旦被任用,只要没有法定的失职和违法犯罪行为就

一直任职到退休,任何机关和个人非依法定条件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

降低、撤换其职务或者对其职务作出不利于他的变动,我国也可以借

鉴这样的制度。对法官的弹劾应有其所在法院提出,对法院院长的弹

劾由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这样法官可以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而无后顾

之忧。这种制度一方面解决了地方党政随意更换“不听话”的院长、

法官的老大难问题,使司法独立在人事上有了切实的制度保证,另一

方面也无需增加新的的审判机关,无需新增大量司法人员。二是建立

司法经费的全国统筹制度,具体方案是每年初由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上

年度国民生产总值或财政收入总数的一定比例逐级上缴中央财政,然

后由中央财政部门全额划拨最高人民法院,再由最高人民法院按人数

和地区情况逐级下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这样做虽然给财政部门和中

央司法机关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但切断了地方政府部门借此干涉和影

响司法工作的渠道,为地方各级司法机关保持独立地位提供了可靠保

证。

(三)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切实贯彻审级制度。我国宪法

规定的上下级法院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仅在实质上是自己监督

自己,在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情况下根本发挥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的内

部监督,而且也是被打上了行政化的烙印,实际上架空了审级制度,

取消了二审程序,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上诉没有意义的症结所在。现

实中,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现象比较常见,最高人民法院

也常以“批复”、“复函”、“解答”等方式“指导”下级法院处理

具体案件,其实质仍然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理案件的具体审判行

为的直接指导,[20]有违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的司法独立要求。其

实,法院等级的不同只是审级的不同,受理权限的不同,裁决终极效

力的不同,而不是上级法院应对下级法院审理案件的活动进行指导、

约束。上级法院可以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是为了纠正下级法院已经

出现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后者成为前者的下属。尤为重要的是,上级

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纠错程序是以上级法院不干预下级法院的审判为前

提的,如果上级法院经常提前介入下级法院的审判,则下级法院的判

决体现的就是上级法院法官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二审程序不可能

实现纠错的功能。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对上诉失去了信任和兴趣。因

此,必须从制度上消除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可能性,实现

各级法院之间的真正独立,让审级制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四)改造审判委员会的运作机制,保证法官独立和司法公正。审

委会制度在历史上对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保证

案件的审判质量发挥过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总体

上仍不高,在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确实难以作出决断,在杜绝向上级

法院请示汇报时,难免会在如何裁判上犹豫不决,特别是新形势下,

各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法院又必须作出处理,调解也常达不成一致

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一个由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学识相对较高

的法官们组成的审委会来作为人数众多的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确

实能起到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的作用。但审委会的组成大部分为外

行,了解案情的内行――该案的承办人却没有表决权;其讨论决定案

件的程序和过程不具有最低限度的公正性,换言之,其是通过剥夺原

告、被告与其他当事者的基本权利――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来运行

的;由于审委会会议由院长或副院长启动和讨论,讨论案件的范围存

在任意扩张的可能性,讨论的案件越多,对单个案件讨论所花费的时

间和精力就越少,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施结果无法使人满

意。[21]成员们不参加庭审,只依赖承审法官的汇报就对重大复杂的

疑难案件作出决断,确有武断之嫌,如果承审法官在汇报时由于主官

或客观的因素而对案件的把握有所偏误,无疑会造成错判,浪费了诉

讼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既非公正,又不高效。更严重的是,由于

审委会成员都是院长、庭长,常过问法官对案件的审理,以其高人一

等的身份干涉法官独立办案。所以必须重新制定审委会规程,确定其

合理权限,严格限定其讨论决定案件的范围;规范其工作程序,使审

委会审理案件不能游离于审判规则之外,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审判

程序进行,在亲自体验和个别感悟之上建立内心确信,而不是听听汇

报就随意作出判决。同时要提高审委会成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避免谁

行政职别高谁就是其成员的弊端,应以法律意识、专业知识、办案能

力,工作经验的综合水平为选拔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其短,发扬其

长,维护司法独立,提高审判质量。

(五)建立法官平等化、专家化制度,确保法官之间互相独立。我

国法官队伍虽然庞大,但素质确实不高,而且个体之间也参差不齐,

这是不争事实。第一,但一型的人多,复合型的人少;第二,经验

型的人多,知识型的人少;第三,成人教育培养的人多,正规院校培

养的人少。[22]这样的整体构成使众多的法官缺少深厚的人文素

养,缺乏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难以养成以法律的概念去思考问题的

习惯,更不能形成良好的继续学习的氛围,缺乏敬业精神。也许正是

为了适合素质不高的状况,法官之间人为地出现了不同的等级,使法

官之间无法平等。在同一审判中,由于等级不同,对案件的意见得不

到同等的对待等奇怪现象,也就有制度根源可寻了。出现这些情况确

实不足为怪,却使合议庭在较大程度上变相成为独任审判。等级有别

是行政权的特征表现,目的在于使下级服从上级,保证行政命令的传

达与执行,与法院的运作要求完全背离,法官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无

疑是司法独立、法官独立所不容的。正如贺卫方所言,等级的划分过

于细致和繁琐,可能造成法官对级别问题过于敏感,产生严重的级别

意识,法官是一种反等级的职业,法官最重要的品格是独立,如果在

相关的制度安排方面过分强化人们的级别意识,导致法官过于关注上

级法院或本院“领导”的好恶,就很可能破坏司法独立。[23]

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要求,而法官独立也需要法官具有独立判断

的经验和智慧。“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适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

法律的诚挚的理解来解释法律。”[24]法官要胜任这样的工作,非得

有大智慧高素质不可。而我国对法官的任职条件要求太低,加上一些

政策性的任命,法官距离专家化的差别很大。由不合格的人充当专业

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法官,司法裁决的低劣质量以及司法的不公和

腐败可想而知。我们的一些法官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其素质低下是

一大原因,也正是法官群体这种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使他们自己无法

意识到独立的价值,根本不能、不愿去追求自己的独立意志,成为制

约法官独立的存在于法官群体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六)制定传媒活动的规则,科学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

系,建立新闻审查和司法记者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各类新闻媒体迅速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宣传、引

导、监督作用;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某些报道干扰了司法独立,制

定科学的规则对司法独立和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都有积极意义。

在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上,新闻自由与公平审判是一对矛盾,矛

盾并不只意味着此消彼长的简单对立,而是对立与统一的有机结合。

确实,新闻自由与审判公平既具有正相关关系,又具有负相关关系;

其正相关关系,是指负责任的报刊媒体应当是公正有效的司法运转所

必不可少的辅助机构;其负相关关系,是指新闻自由在追求自由报道

的过程中有可能对公平审判构成的侵害,以及司法机构为避免因相关

报道使自身的运作陷于瘫痪而设计并采取的限制媒体采访和传播功能

的措施,以及由此引发的与新闻自由的冲突。[25]新闻自由发挥推

进公平审判的作用,还是造成妨碍司法独立的影响,其实不在于新闻

自由本身,对新闻报道司法的活动勒令禁止未必是科学的举措。提高

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制定可行的规范,使新闻自由按章运行,完全可

以发扬新闻对司法的促进功能,避免其与司法的负相关关系。只要使

这样的负面作用失去了兴风作浪的条件和基础,新闻自由能够达到对

司法有利而无害的境地。

新闻讲究真实、及时,真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调查事实真相,而及时

性的特点对调查的时间作了较大限制,两者可谓此消彼长,不可兼

得。优秀的新闻记者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对两

者的关系作不同的处理和协调。某些情况下,新闻报道的轻微失实无

法避免,这也可以谅解,但如果是关于庄严的法律方面的报道就不能

不采取慎重的态度,应该更多地关怀真实。在当代信息社会,报纸的

法律专栏、电视的庭审直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法律意识也相应提

高,是件大好事。也正是如此,如果法律报道不真实,将对当事人和

法院乃至法律的权威造成极大损害,甚而影响社会稳定。而在法律报

道过程中,有些记者在案件尚未审结时就采访专家、发表评论,甚至

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专家的专业化表述,由于新闻的影响范围广、程

度深,已给司法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少障碍。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相

应的规范使新闻和司法两全其美,对涉及法律问题的报道各新闻单位

应该严格把关,设立合法性审查制度,以确保其真实有据、合理合

法。

鉴于我国部分记者的法律素养对于司法报道的要求仍有需提高之

处,可以尝试建立司法记者资格考试制度,让一些素质高的记者专门

或主要负责法律方面的报道,没有取得资格证书的记者不得进行这方

面的报道,这既有利于对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又可以尽可能的不影

响司法独立。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培养专业的司法记者队伍,应开设

司法记者专业的大学课程,使这些学生既懂法律,又掌握新闻知识,

由这些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担任司法记者,将在保证司法独立的情况

下发挥巨大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