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责任原则构成要件有:侵权行为、损害事实、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间有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或过失。一般情况,以上四要件均由原告证明,缺一不可否则不构成侵权。但在过错推定情况下,侵权人是否有过错实行推定,由被告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民事侵权责任中,必须具备过错、损害、因果关系、法律依据四个构成要件。其中,过错即是指侵权行为人的过失或者故意行为。
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民事侵权责任的基本来源之一,其要求在发生损害行为时,必须同时具备过错、损害、因果关系以及法律依据等四个构成要件。其中,过错就是指侵权行为人的过失或者故意行为。具体而言,过错有以下两种形式:一、过失:指侵权行为人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或者违反了已知的安全规定、标准等,导致他人遭受了损失;二、故意行为:指侵权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损害后果,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在确认侵权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人在特定情况下应尽的注意义务、应遵守的规范等因素,并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判断其是否存在过错。
有没有某些情况下可以免除过错责任呢?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不可抗力的影响等,可能会免除过错责任。但是,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在民事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也必须尽到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责任,否则也可能影响判决结果。
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民事侵权责任的基本来源之一,需要满足过错、损害、因果关系和法律依据等四个构成要件。其中,过错是指侵权行为人的过失或者故意行为。在确认过错责任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九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应当由侵权人承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我国《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它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一般认为,此条是典型的过错推定。
过错责任原则最早产生于罗马法中,后来发展成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包括故意或过失两种状况。行为人预见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损害后果,但仍然希望或听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为故意;行为人对其行为后果应该预见而没有预见到,或虽预见到了但自信可以避免的心理状态,为过失。
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应在普通人的一般认识水平上,结合行为人本身的具体情况以及行为时的具体环境予以确定。
扩展资料
在过错责任原则中,不仅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往往也会考虑受害人的过错或者第三人的过错。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也存在过错的话,则要根据过错程度来分担损失,因此可能减轻甚至抵消行为人承担的责任。
在共同侵权的场合,共同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甚至可能成为其内部分损失的依据。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赔偿损失解释》中,采纳了根据过错程度和原因力大小在共同侵权人内部分担损失为原则,平均分担为例外的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错责任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错责任
法律分析:1.也叫过失责任原则,它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2、过错责任原则包含以下含义:第一,它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才可能承担侵权责任。第二,它以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责任形式、责任范围的依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