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许家印的。许家印,男,1958年10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现任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B20中国工商理事会副主席、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副会长、丝绸之路商务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今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6年,组建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局主席。2010年,以一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权,并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
恒大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超过750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超3000亿元人民币,而万达的官方数据是,集团2015年资产6340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2901亿元人民币。由此说来,许家印的商业版图规模已不输王健林。与万达早已不是单纯的地产企业一样,恒大也早已是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恒大绝对控制的上市公司多达10家,涉及地产、金融、体育、互联网、文化、健康等多个领域。金融方面,恒大已拥有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与互联网金融几乎全牌照业务,旗下有恒大人寿、恒大金服等旗舰企业,还曾是盛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其中,从原重庆“中新大东方人寿”更名而来的恒大人寿,在许家印接手的前5个月,其保费收入就相当于过去9年总成绩的5倍。
拓展资料
一、许家印还跟马化腾一起在香港组建了恒腾网络,主要目的是布局社区金融。健康产业也是恒大新布局的核心产业之一,旗下有香港上市公司恒大健康产业集团,还跟哈佛大学医学院等以及韩国整形美容业有着深度合作。许家印没怎么宣扬文化和旅游梦想,但恒大在这方面的动作也不小。
二、恒大内部甚至已经提出口号,要把恒大文化打造成中国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影响最广的文化产业旗舰,多少有点要与大打文化牌的王健林叫下劲的意思。至于在体育产业方面,恒大的成功就不用多说了,许家印只用3年就打造了亚洲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亚冠改制以来第一支两夺亚冠冠军的球队。最重要的,这支球队也被许教授搞上市了,成了“亚洲足球第一股”。而在校生已接近3000人的恒大足球学校,则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全球最大足球学校。此外,许家印还一度猛打猛冲地推出了矿泉水、粮油、乳业三大业务。不过目前看来,这些业务相比其他板块而言,是“恒大冰泉,有点悬”。
三、登入世界500强榜单的那天,恒大发布公告,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名称变更的背后,是许家印更大的野心。许家印宣布,2021年,恒大要实现总资产3万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年销售收入60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这个目标盖过同样雄心勃勃的王健林,王健林为万达集团制定的2021目标是:资产3000亿美元,显然要比3万亿人民币低出不少。
是许家印。
许家印才是真正的草根英雄,恒大地产的成功是许家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比起前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巨力集团的公子哥杨子,许家印的成功更具借鉴性。他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他极聪明,很会做事,个人魅力超强,又很善于拉关系,所以这才有了现在的恒大。
许家印,男,1958年10月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系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劳动模范,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河南商会会长、广东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许家印至今累计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捐款超25亿元,连续三年位居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榜首,成为中国首善。在体育公益事业方面,许家印投入20亿元创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队夺得亚洲冠军;投入11亿元创建全球规模最大的足球学校;在文化公益事业方面,许家印投入10亿元成立文化产业集团。
2014年,许家印入围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2015年10月26日,以87亿美元的财富位列《201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八。 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许家印以780亿元财富,并列第十名。 10月20日,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发布,许家印以505亿元排名第二。 27日,201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公布,许家印以98亿美元财富,排名第九位。2017年7月27日,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许家印身家已经达到316亿美元,超越王健林成地产首富。2017年10月12日,胡润研究院发布《36计胡润百富榜2017》,许家印半年身价上涨2000亿,以2900亿首次登顶中国首富。
是许家印。他投资恒大,投的是足球,但做的是地产生意,讲的则是政治。作为持有恒大地产七成股份的许家印,有足够的本钱来投入恒大俱乐部。
恒大集团最近屡屡被送上"热搜"。
先是恒大球员于汉超修改机动车号牌事件,恒大火速开除了于汉超;紧接着是莲花造型的球场,引起了网友各方吐槽,其中也不乏赞美之声;紧接着是5月6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公告,4月集团实现合约销售金额为652.1亿元,同比增长11.6%;截至4月末,中国恒大累计销售金额2125.7亿元,同比增长19.4%。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实现这样的业绩实属傲娇。
此外,还有两件事,看似"浪花虽小,却溅起了大片水花。"一是恒大汽车工程师被逼"卖房",二是恒大高管吕超在朋友圈发文开撕恒大"真拿地假造车",这个"罪名"对于雄心勃勃造车的恒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背后是恒大作为龙头战略的新能源汽车转型,涉及恒大千亿投资和新能源版图战略。
许家印曾说过:"我干了10年的车间主任,还是有制造业基本功的。"对于造车,这句话现在看来要打个大大的折扣,造车不是恒大和许家印嘴上所说的那么简单,其中至少有四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车未造好先打起官司
恒大在2018年与被誉为"贾布斯"的贾跃亭合作,当时的许家印不顾流言蜚语,坚持要买下贾跃亭的FF,半年后的2019年1月,迎来了双方分道扬镳的局面。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就"FF控制权争夺战"双方经历了诉讼、仲裁、和解的戏码。
时间进入到2020年,恒大汽车动力科技副总吕超在朋友圈公开开撕恒大,认为恒大「房地产造车」模式很难成功,直白的说就是「真拿地假造车」。
高管吕超,其身份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主任、天津天海同步集团董事长,同时也是湖北泰特机电的实控人。2019年3月15日,恒大健康(HK.0708)公告称,以5亿元收购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份。两者之间的纷争便来自这次收购。
吕超希望恒大能妥善处理好收购款、借款和股权款事宜。此次纷争大概率也会上演与贾跃亭相似的局面,诉讼或者仲裁。
第二个想不到:造车原来很慢
截止目前,恒大最成功的两个标签是恒大地产和恒大足球,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特点:买买买。地产是储备土地,买买买;恒大足球是引进球员,同样买买买。轮到新能源汽车时,恒大许家印延续了此前一贯的成功模式,依旧是买买买,这一点财经圈和汽车圈的从业者有目共睹。
2019年,恒大和许家印的脚印遍布了几个大洲,最终买来了国能汽车(NEVS)51%的股权,入股了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并以持有58%的股份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在动力电池产业链布局上又布下一颗棋子。入股瑞典超跑制造商柯尼塞格;收购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份。启动了8000人的造车全球招聘,签约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15位世界顶级汽车造型设计大师.......
一直浸淫地产多年的许老板,将地产基因复制到汽车产业,光"买买买"花了一整年时间。不是收购、入股就是签约,2019年的恒大一直狂奔在"买买买"的道路上。
只是忙乎两年后,恒大量产车还未见到影子。
与拿地造房子相比,造车真的太慢了。
第三个想不到:亏损那么多
3月30日,恒大健康(HK:00708)发布2019年全年业绩,披露了涉及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营收、投资等多方信息,恒大健康净亏损49.5亿元,其中,财报显示新能源汽车业务2019年全年亏损32亿人民币。
恒大健康方面表示,亏损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尚属拓展投入阶段,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尽管亏损对于新造车企业屡见不鲜,但对于房地产企业恒大来说,亏损那么多还是很陌生。
第四个想不到:技术那么复杂
恒大选择新能源汽车也并非一蹴而就,期间也经历过一路曲折,从快销领域粮油、矿泉水、乳业到光伏,最后到新能源汽车,技术是最为复杂的制造工业,其他每次都大张旗鼓,结局不一,颇有些"纸老虎"的架势。
许家印在买到轮毂公司后,在一些场合讲起该项技术如数家珍,比如他说:"整车的成本去掉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选择轮毂电机系统,成本大概降低10%~15%。这是目前e-Traction在欧洲的成本。"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在恒大买来或入股的公司中,主要是获取技术,比如与德国BENTELER集团、德国FEV集团签约的是新能源汽车3.0底盘架构知识产权,收购泰特机电是为了先进的轮毂技术,入股卡耐新能源是为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动力电池。
造一辆车,产业链那么长、技术那么复杂、轮毂技术也没用到,在商战中身经百战的许家印曾说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
1.我们(恒驰系列)14款车不敢说全部爆款,但我有信心其中8-10款能成为爆款。
2.恒大在新能源汽车投资3年预算将达到450亿,其中包括2019年投资200亿、2020年投资150亿、2021年投资100亿。
对于圈地与造车的舆论漩涡,在3月30日的线上直播业绩披露会上,恒大健康集团副董事长兼瑞典NEVS总裁彭建军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顺利,"恒驰1"将在今年亮相。广东南沙、上海松江生产基地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产,首期规划产能均为20万辆,将为恒驰全系列产品2021年陆续全面量产提供强有力保障。
擎动观察:
不论语言表述多么壮丽,检验许老板豪言壮语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