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刑,是否有可能假释或减刑取决于具体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影响假释或减刑可能性的因素:
判刑的罪名和刑期:不同的罪名和刑期会有不同的假释或减刑规定,一些严重罪行或刑期较长的判决,可能会限制假释或减刑的可能性。
犯罪前的个人情况:如果犯罪前有无前科记录、有无固定职业、家庭情况等都会影响假释或减刑的可能性。如果被判刑人员表现良好,有好的教育和工作经历,能够表现出对犯罪的认识和悔过之心,可能会增加假释或减刑的可能性。
服刑期间的表现:服刑期间表现良好,遵守监狱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改造工作,能够得到监狱工作人员的好评和认可,也会增加假释或减刑的可能性。
是否认罪悔过:是否认罪悔过也是影响假释或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被判刑人员能够坦诚认罪,表现出悔过之心,并积极参加改造工作,也会增加假释或减刑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判刑后的假释或减刑并非是一定会给予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慎考虑。如果被判刑人员能够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努力改造自己,并展现出对社会的正面贡献,那么假释或减刑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大。
申请假释并且获得批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不满足执行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
一、累犯能适用假释吗
累犯不适用假释。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累犯的认定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前后两罪皆为故意犯罪。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前后两罪有一个是过失,则不构成累犯;
2、前后两罪被判处的刑罚必须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三种刑罚种类;
3、后罪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5年以内。注意这里的执行完毕指的是主刑的执行完毕而非附加刑的执行完毕。
第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是1972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这项实验的对象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研究者让他们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房间的桌子上放着棉花糖。在研究者离开房间时,会告诉这些孩子如果能坚持15分钟等他回来再吃的话,就能得到至少2颗糖。这项研究是考察孩子意志力的。研究者发现,有些孩子抵制不了诱惑,等研究者一离开马上就吃掉了棉花糖。但是有些孩子想了各种办法,比如闭上眼,唱歌,跳舞,转移注意力,最后成功地坚持了下来。
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成功抵制诱惑的孩子,在长大后的表现也更加出色,人生更成功。比如,学习成绩更好,更受欢迎,工作后的工资更高,情绪管理能力更强,等等。
另一项是由威廉·霍夫曼主持的一项研究。他在德国招募了200个有传呼机的人,这些每天从早到晚会不定时收到7次传呼,然后报告他们当时是否正在体验某种欲望或刚体验过某种欲望,这次实验一共收集了1万多次报告。
经过分析,BP机响的时候,10次中有大约5次实验者正在体验某种欲望,2次是刚体验过某种欲望不久。这些欲望很多是他们努力抵制的,其中,最常抵制的欲望依次是食欲、睡欲、休闲欲(玩游戏,工作间隙休息一下等),接下来是性欲,再然后是各种交往欲(查看电子邮件,浏览网页,看电视,看手机等)。
根据自我损耗效应,研究者发现,实验者用掉的意志力越多,向下个诱惑屈服的可能性越大。
类似以上两个的实验,后续被专家们进行过很多次,得到的答案基本相似。那就是,自制力是我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力量,是人生成功非常关键的因素。
研究还发现,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核心都在于缺乏自我控制。比如,经常借钱花钱,冲动打人,工作拖拉,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长期焦虑,常发脾气,酗酒、失业、离婚、犯罪,等等。
这么看来,意志力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当今世界的诱惑何其多,我们的意志力时刻都在接受着考验。那么,意志力是什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该如何培养意志力呢?意志力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这也就是《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一书要告诉我们的。该书的作者罗伊•鲍迈斯特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发表的论文,是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心理学家之一。约翰•蒂尔尼则是《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作家,获奖多次。
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意志力是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一、意志力是有限的,对决策有重大影响。
1.萝卜实验
鲍迈斯特在大学里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在进实验室前,先禁食,当这些人走进实验室的时候,房间的桌子上放着刚出炉的巧克力饼干和生萝卜。接下来实验人员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吃萝卜的萝卜组,一组是吃饼干的饼干组,还有一组是对照组,什么都不能吃。
实验人员观察到,萝卜组的学生,有盯着饼干很久,最后虽选择萝卜,但吃的时候表情很不愉快的。有会拿着饼干闻一闻的,还有不小心把饼干掉在地上的。但是,大家都抵制住了诱惑。这组学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们需要动用意志力来抵制饼干的诱惑。
接着,实验人员会把学生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们解答数学题。这些题目其实都是无解的,测的就是他们能坚持多久。
结果显示,没吃东西的对照组和吃饼干的学生,坚持的时间一样,大约是20分钟。受到诱惑的萝卜组,大约8分钟就放弃了。也就是说,他们成功地抵制了饼干的诱惑,但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意志力已不足以支撑他们坚持得更久。
类似的实验,专家们做了很多次,结果都类似。即,我们的意志力供给是有限的,我们每天都是从同一账户提取意志力的。
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决定的过程都会损耗意志力,只是因为感觉不到累,直觉上并不明显,比如,晚上吃什么,走哪条路,去哪里玩等等。但是,我们一整天做的事情都是存在联系的。比如,如果早上用意志力忍受堵车、甜食、烦人的同事、啰嗦的上司、顽皮的小孩,到中午抵制冰淇淋的诱惑,剩下的意志力就会越来越少,那么下班后更有可能因为小事跟家人吵架,更没有耐心。
因此,我们应该把意志力留给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都消耗在各种小事上。
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意志力是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2.决策疲劳
研究发现,做决策会损耗意志力。在损耗状态下,我们平时觉得烦人的事情,会变得更烦人,更容易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做事情更冲动,这也就是平常通情达理的人会对同事,家长,朋友变得不耐烦,会乱花钱,会吃垃圾食品的原因。
在书中有一个叫法官的困境研究。是说,在以色列的某个监狱有4个犯人要求假释。想要获得假释,需要上诉,经过假释委员(由一个法官,一个犯罪学家,一个社会学家组成)的成员讨论、研究、建议,最后由法官做出决定。法官也承担着风险,如果假释犯人再次犯罪,会对法官造成恶劣的影响。
这4个犯人都不是首次犯罪,每个人现在的刑期都过了三分之二,每个人释放后都要参加一个改造项目。但是,法官只能批准2个人假释。
根据这四个案子的描述,你觉得那两个人会被假释:
案子1(上午8:50聆讯):一阿拉伯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欺诈被判有期徒刑30个月。
案子2(下午1:27聆讯):一犹太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施暴被判有期徒刑16个月。
案子3(下午3:10聆讯):一犹太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施暴被判有期徒刑16个月。
案子4(下午4:25聆讯):一阿拉伯裔以色列男子,因为欺诈被判有期徒刑30个月。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团队找到以色列的一所监狱,回顾了10个月里法官轮流主持假释委员会作出的1000多个决定。研究发现,法官的决策存在一个模式,称之为"法官早餐吃了什么"。
所有的法官都有一个明显的模式。上午出庭的犯人,获得假释的可能性是70%,傍晚出庭的,可能性小于10%。这么来看,上面四个案子里,案子1是最有利的。事实上,他确实获得了假释。对于案子4的人来说,概率是对他不利的。事实上,他的假释申请是没通过的。一天之内还有其他明显模式。上午快10点半的时候,假释委员会休息了一下,法官会吃一块三明治和一片水果,这会补充他的葡萄糖。对比在此前后的假释犯人,之前的犯人只有15%的可能性获得假释批准,之后的可能性是67%。午餐前后也出现了同样的模式。
审判当然是很费脑子的工作。这项研究表明:做决策会损耗意志力,意志力一旦耗尽,做决策的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工作要整天做艰难的决策,我们就会找借口避免或推迟决策,会偏爱风险较小的选择。
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意志力是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假释办理审批下来以后,出监狱当天后的一个星期内,必须到当地司法局与派出所报道备案,并与当地司法局和派出所确定多久报到一次,有些地方管得严的,每月必须到上述机关亲自签到,有些地方不严的,电话签到也可以,主要看如何打理关系了。
如有离开本地,主要指离开司法局管辖地的,必须备案,否则司法局可以用有外逃嫌疑对你强制收押,并从新审核假释条件,严重的直接送回监狱继续服刑。
扩展资料:
适用假释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根据中国《刑法》第81条规定,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一)法定的对象
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适用假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属于拘役和累犯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故意伤害罪除外)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假释是对犯罪分子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同时,国家并不排除对其继续执行尚未执行的那部分刑罚的可能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假释不适用于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
(二)法定的实质条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犯罪分子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的,应当认为“确有悔改表现”:认罪伏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