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产生背景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振动就是地震。
减少或避免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防震减灾的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防震减灾的意义是地震等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防震减灾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措施:在建筑设计方面,应考虑地震力的作用,采用抗震结构和材料,在结构中增加抗震构造,避免易发生倾覆、倒塌的结构形式,以及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弹性。
具体如下。
防震减灾的意义:增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创建生存和安全的空间环境、增强抗震救灾的能力、增强短期、临震预报的监测能力以及有利于地震科学的发生。增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着眼点,一是稳定,二是安全。地震可能没发生,但稳定问题是照样会碰到的,在很多地方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创建生存和安全的空间环境从生存和安全的角度看,防震减灾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人类文明要发展,生活要改善,首先要保证生存安全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1、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2、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