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是农历哪一天清明节是按阴历算还是按阳历算
每年清明节以阳历为准,不在固定的某一天,而是在固定的一个时间段。清明节一般是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期古人依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气候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事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扫墓祭祖礼俗的源流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清明时节,大地呈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好时段。同时郊外踏青也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并且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清明节是我们祭拜去世亲人的节日,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且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年的清明节的日子是不一样的,那么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呢?
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1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根据时令来计算的。因此,清明节并不是固定的一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清明节是4月5日。但是,如果你查一查日历的话,你会发现清明节并不是固定的一天……在不同的年份,清明节可能在4月4日-4月6日之间的任何一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清明节的计算并不是根据某月某日的固定日期来计算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计算的。
具体来说,是以下情况:
1、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即为清明日。
在这一天,太阳黄经达15°,清明节气到来,清明节才会到来。
2、另外还有一种计算方法:冬至日后的第108天,就是清明日。
由于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冬至日也是不固定的……因此,清明日也是不固定的。
事实上,这两种计算方法的本质都是一致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的计算,都是遵循相同的规律来具体计算的。……正因为如此,一年当中的每一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也并不是固定的……
事实上,这种情况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了……春节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其具体日期也是不固定的嘛……
今年的清明节,是四月五日,对应的农历日是三月初五。
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2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号
虽然在中国的民间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节是在4月5日。但是,其实每年该节气的日期是在4月4日至6日这3天之间变化的,并不固定在5日。例如今年就在4月4日星期日,农历二十三。
这个节气都是在固定日期吗
通过翻阅日历,我们可对比往年的时间。例如2020年的清明也在4月4日,而2019年则在4月5日,并非都为固定日期。这个要取决于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时间的差异,节气的计算方式是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即一整年划分为360°,以春分为黄经0°,前进15°就是清明,我们要将它理解成一个时刻。
而一个回归年并非完整的365天,有多出几个小时,对照现代历法就有三天内的差异了,因此我们会观察到,并非每年这个节气都处在同一个日期。
有什么清明的养生方法
①此时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
②该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等,故忌食易发的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应适当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保养肝脏。
③这个节气前后,由于过于怀念亲人,情绪波动较大,会造成寝食不安,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运动,转移思考保持平稳的心态。
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3清明节一般是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根据黄经位置确定,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中国传统节日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因此,中国绝大部分传统节日都按农历过,只有清明节是按公历过。
在古代,不同地区,清明节时间不同: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要说到清明节,大家可能都知道新历是什么时候,现在的人都很少人知道农历的日子了,只有老一辈人才清楚,那么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你知道吗?下面我来告诉大家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1清明节都是固定在公历的4月4到6日,农历上没有固定在那一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
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扩展资料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2一、清明节到底是属于公历的,还是属于农历的?
史料证明,在公历使用之前(公历1912年以前)中国早就有清明节了,而那时农历是中国官方使用的历法,所以清明节很显然就是农历的,是按农历历法计算的。
二、即然清明节是属于农历的,那么清明节到底在农历的哪一天?
清明节在农历清明日那天,即太阳视黄经为15度的那天。因为农历是严格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太阳历和月亮历的结合的合集,节气和阴历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节气也是农历的历日,标度太阳视位置,但是它却不用农历某月某日的格式表示,它用节点的`形式来表示,因为在严格上来说,天文学上的阳历是没有“月”的概念(公历的月是从阴历“借用”的,只是一个历年简单的分段,是历年的“附属”,天文意义不强),月是阴历上的概念。
现代人已习惯于“某月某日”式的日期格式了,凡一说日期就一定要问个“几月几日”,而对农历的“节点”式的日期格式不习惯了(试想如果公历不分所谓的“月”,直接从公历新年开始计1日一直到年底计365日或闰年时有366日时该怎样?)。虽然农历规定清明节气为农历三月节气,但是它却出现在农历二月十四至农历三月十六之间。
三、清明节不是公历的4月5日吗?为什么有时会在被4月4日或4月6日?
清明节在公历上是不“固定”的,会有二三天的波动,因为清明节是中国农历历法严格按太阳黄经规定的节日,而公历是不严格的太阳历,所以要有二三天的波动。清明节在公历上的不固定说明清明节的计算和公历的计算不是一回事,因为农历和公历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历法。清明可能会出现在公历的4月4至4月6日之间。
四、有人说清明节是公历的,这对吗?
不对。因为清明节是在农历清明日这天,所以它肯定不是公历的,因为中国农历既包含节气的太阳历,又包含阴历的月亮历,阳历(农历中的阳历是节气)和阴历都是它的一部分。
五、有人说清明节是阳历的,这对吗?
这个正确。清明节是农历清明历日这天,而清明是农历24节气之一,更是农历七十二候中的一个候的开始,是农历中的太阳历。
六、有人说清明节是阴历的,这对吗?
这个说法不准确。如果真的认为它是属于阴历(只是农历中的描述月亮运动的那部分历法成分)就是错误的,农历清明历日是农历历法按太阳的视黄经定下计算的,是农历描述太阳运动的那部分历法成分。
如果此人是用“阴历”这个名词指代全部的中国阴阳合历(即有阴历又有阳历的农历),这只能说是不准确,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所说的“阴历”是指代含有节气(农历中的阳历)的传统农历历法,他管传统农历(阴阳合历)叫“阴历”是民国初年引入公历时的叫法,这是不正确的。
七、有人说清明节是农历的,这对吗?
这个是正确的,因为农历是太阳历和月亮历的合集,即有阳历又有阴历。节气是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八、清明是传统节日吗?
这主要是误认为清明节是公历上的日期或是用公历计算的造成的。因为公历不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所以用公历计算的节日只是公历节日,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果清明是公历的,那它一定就不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清明是农历节气历日,它是属于农历的(阴阳历)的,所以它是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农历四月五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斗指乙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这一节气,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仲春与暮春之交)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