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物价需要“组合拳”,市场和行政手段双管齐下,意味着控制物价的决心。一般来说,市场手段是优选,行政手段是备选,是不得已而为之。10月份后,价格确实有点失控,统计局的数字和老百姓的感受都是如此,动用行政手段限价也成为一种期待。但市场手段并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即使都用到了,也没有用足,还没有到不得不使用行政手段的地步。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次抑制通胀相比,虽不用加息到12%这样一个水平,但当前2.5%的利率显然不够,市场手段还有很大空间。价格信号有时就是这样让人“又爱又恨”。高了,居民叫苦不迭,但同时引导着资源流入,增加供应;低了,居民情绪稳定,却挫伤了供应的热情。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低物价总是与短缺相伴而行。一个近期的例子就是,兰州限价牛肉面,到底也没限住。而一个远点的例子,著名的尼克松“油价管制”,管制期内加油站前总是排着长队,甚至衍生了偷油现象,管制结束后则是价格迅速反弹。因此,实证经济学者常说,价格管制的经验就是不要价格管制。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的指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宏观的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分配是这一动态的终点。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也都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资源配置问题,一条是激励问题,当然还有两者的结合。与资源配置问题相关的是关于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帮助性作用。价格,包括产品市场价格和要素市场价格,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与激励问题相关的是关于产权、合同、所有制、治理等问题。当然,激励与价格也密切相关,但是它不仅与价格相关,更与政府与个人、政府与企业、政府层级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密切。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预算案,透过税收以及政府用于消费和投资的公共开支达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方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控制与管理经济的最重要的两个宏观经济调控工具:财政政策借助政府财政开支、税收、债务融资方面的变化来刺激或减缓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则侧重对经济体中货币发行量的调节。财政政策一般分为自动财政政策(automaticfiscal policy)和衡量式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经济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发展经济的工具和方法两个方面。最高层次的经济手段可以划分为: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的区别如下。
1、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利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2、市场手段主要是运用杠杆调控,如扩大新基金审批、ipo审批以及发行的数量和速度等。